Evaluating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A review of systems for assessing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
WCPA的評估架構結合不同的評估工具(指標及評分系統)及目前最常被使用的評估架構(經營管理循環),為保護區經營管理評估帶來整體面向的考量。
WCPA的架構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從1980年開始的評估方法中,擷取其精瓍而形成就之;如深究自1980年來的評估方法,就能從中了解WCPA架構的由來及整合了哪些部分以成為目前各國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的重要依據及參考。保護區經營管理的研究自1980年代以來,保護區評估共有幾十個研究個案,本研究依其評估的內容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1980~1990年的初探期,1990~1999年的成熟期及1999年WCPA架構出現後的應用期。
在1980年代的初探期,1982年Thorsell 所做的研究是保護區經營管理中最早的先鋒,使用問題來評估經營管理的情形,在最初步的研究中並未提出任何的指標及評分系統,問題的內容約為投入(input)、管理過程(process)及成果(outcome)的評估;後續的研究涉入了不同的部分,包括規劃(planning)、產出(output)及內容(context)的評估。在初探期中,雖未有六個經營管理因子的明確區分,但從評估的內容分析,的確包含了這六個經營管理要素,在1983年到1989年間,許多的指標及各式各樣的評分系統紛紛出籠,但對於其指標的評分系統仍未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及討論。而1990年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所提出的scorecard的概念結合了指標和評分系統,使其有一個近似標準的概念,也成為WCPA架構中,指標和評分系統的初步架構。
1990年到1997年為WCPA架構的成熟期,基於上面的研究,學者們開始針對這六個經營管理要素彼此的關係進行討論,對於指標及評分系統也進行標準化之研究;另外,相關研究提出評估的後續應該和經營管理計劃有相關的連結及回饋機制。在1994年的時候,Hcockings整合了這些觀念,提出WCPA架構的前身;1995年時,WCPA創辦了一個經營管理效能的特派小組(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ask Force),專門研究並注意世界各地保護區的經營管理評估,並在1998-2000年間結合1994年來相關WCPA架構的構想,利用經營管理循環(management process/cycle)來囊括上述保護區的規劃及管理方面的內容以進行評估,這樣的思考和純質性或量化研究比較起來較具整體性及實用價值,跳脫原有的評估思路,不只是探究保護區發生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案;而是針對和保護區經營管理相關的經營管理循環進行全盤的了解,除了能解決保護區現在面臨的壓力及威脅之外,對於整個經營管理環節也都能有整體的了解,以求經營管理效能的促進 (Hockings 2000)。
從1997年WCPA的架構出現後,其他依照此架構的評估方法相繼出籠,1999年在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的工作坊討論中,更讓2000年IUCN出版的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指南增加了許多的案例,藉由1999年的工作坊及2000年出版的指南,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效能評估有更明確的原則、目的及架構得以進行。WCPA架構的出現並非想要嚴格規範現存的經營管理評估方法,只希望能夠提供評估者在設計評估系統上的參考、提供一個有哪些面向需要評估的清單及有哪些可用的指標得以評估等建議,希望這樣的架構能夠帶來更準確、仔細和及時的評估,讓評估能夠達到本身原有的功能,也就是適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增進保護區計劃中的規劃(improve programme planning)及促進會計責任(accountability),使保護區能夠有更好的管理,發揮其原設功能。
2007/02/03
WCPA 架構元素--Hockings et al., 2000
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經營管理循環中,將評估著重的三大面向[1],化為六大經營管理元素:情境 (Context)、規劃 (Planning)、投入 (努力與投資)(Input)、過程 (Process)、產出 (結果)(Output) 與成果 (Outcome)。並希望藉由這六個元素回應許多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包括:保護區的選擇與定位;怎麼樣的規劃能符合保護區設立目的;需要哪些資源來進行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如何利用資源進行管理,以達成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在投入資源進行經營管理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與經營管理結果是否符合原來的規劃目標。
該架構說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圖與其所希望能回應的議題,也條列經營管理元素評估的項目與關注的焦點。以情境元素為例,既需回應保護區現在的特質與定位,也將評估保護區所面臨的威脅、易受損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問項。焦點著重在,藉由保護區現有的資料,來了解保護區的情況 (Status)。
在仔細定義與說明可以用那些評估的範疇 (或事項) 來討論 (與呈現) 經營管理元素的意涵後,WCAP架構 (Hockings et al., 2000) 繼續勾勒元素的內涵與彼此的互動關係及循環的運作;其架構的6個經營管理元素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階段與意涵:
1. 情境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為保護區中保育與其他可能的價值;所以保護區目前的狀態、面臨的威脅或可能的機會 (包括政策環境) 等,都將影響保護區內容。而該元素主要的用意是提供相關資訊,以利相關權益關係人審視目前的經營管理的情形,以有效擬訂保護區經營管理的方向。因此,該元素評估的內涵包括:保護區的價值與相關的重要性、受到威脅的嚴重程度、及保護區經營管理的焦點。
2. 規劃
這個元素關注整個保護區系統與 (或) 單一保護區的規劃。一個良好的規劃必需考慮保護區法規、政策、保護區系統規劃與單一保護區計劃、及經營管理作業的適切性。考慮的因子則包括保護區內的資源與完整性、與該區作為保護區的正當性。在保護區系統的規劃上,考慮的包括該保護區的代表性、生態的完整性、及與其他保護區的連結性。而單一保護區的規劃考慮的是保護區的形狀、大小、地點、詳細的管理目標與計畫。
3. 投入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是,資源能否依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與規劃有效且適切地運用。其基本評估項目包括:員工、資金、設備與相關設施。討論的對象除了經營管理單位外,也需要考慮其他重要夥伴的投入。
4. 過程元素
過程的重點在保護區是否有適當的經營管理過程,相關評估的項目則包括:每天維護的情形、許多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管理措施是否恰當、與在地社群的關係是否良好等。
5. 產出元素
產出聚焦在經由經營管理過程製造出那些產品或服務,並預測其結果與年度目標[2] (target) 和經營管理計畫的差距。所以,產出的評估焦點不與經營管理目標連動,而是擺在這些產品或服務,是否在每年的工作計畫中,被有效地生產。
6. 成果元素
成果在意的是能否達成原設的經營管理目標。其需將經營管理目標具體化在法規、政策、與經營管理計畫上,來進行檢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長期對該地生物、文化資源與社經狀況的監測,與經營管理的措施對當地的影響。
整個經營管理循環的邏輯是將經營管理的運作切分為六個前後相連的元素,即以保護區的狀況為基礎,設定目標;再以目標為本,進行規劃;依據規劃,投入資源;經過經營管理過程;製造產出;最後將產出與目標做比對,同時回顧保護區狀況,審視或調整目標,進入另一輪經營管理循環 。在經營管理循環中,評估位於經營管理循環的中心位置。其既與每個經營管理元素個別互動,各經營管理元素也透過評估,在線性循環上,添加整體網絡循環的連結。
[1] 三大面向包括:單一保護區或保護區系統的設計是否完整;是否正確且適合地進行經營管理;與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是否符合保護區原設的目標。
[2] 預定目標通常是經由經營管理計畫或年度工作計畫來進行設定。
經營管理循環中,將評估著重的三大面向[1],化為六大經營管理元素:情境 (Context)、規劃 (Planning)、投入 (努力與投資)(Input)、過程 (Process)、產出 (結果)(Output) 與成果 (Outcome)。並希望藉由這六個元素回應許多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包括:保護區的選擇與定位;怎麼樣的規劃能符合保護區設立目的;需要哪些資源來進行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如何利用資源進行管理,以達成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在投入資源進行經營管理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與經營管理結果是否符合原來的規劃目標。
該架構說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圖與其所希望能回應的議題,也條列經營管理元素評估的項目與關注的焦點。以情境元素為例,既需回應保護區現在的特質與定位,也將評估保護區所面臨的威脅、易受損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問項。焦點著重在,藉由保護區現有的資料,來了解保護區的情況 (Status)。
在仔細定義與說明可以用那些評估的範疇 (或事項) 來討論 (與呈現) 經營管理元素的意涵後,WCAP架構 (Hockings et al., 2000) 繼續勾勒元素的內涵與彼此的互動關係及循環的運作;其架構的6個經營管理元素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階段與意涵:
1. 情境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為保護區中保育與其他可能的價值;所以保護區目前的狀態、面臨的威脅或可能的機會 (包括政策環境) 等,都將影響保護區內容。而該元素主要的用意是提供相關資訊,以利相關權益關係人審視目前的經營管理的情形,以有效擬訂保護區經營管理的方向。因此,該元素評估的內涵包括:保護區的價值與相關的重要性、受到威脅的嚴重程度、及保護區經營管理的焦點。
2. 規劃
這個元素關注整個保護區系統與 (或) 單一保護區的規劃。一個良好的規劃必需考慮保護區法規、政策、保護區系統規劃與單一保護區計劃、及經營管理作業的適切性。考慮的因子則包括保護區內的資源與完整性、與該區作為保護區的正當性。在保護區系統的規劃上,考慮的包括該保護區的代表性、生態的完整性、及與其他保護區的連結性。而單一保護區的規劃考慮的是保護區的形狀、大小、地點、詳細的管理目標與計畫。
3. 投入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是,資源能否依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與規劃有效且適切地運用。其基本評估項目包括:員工、資金、設備與相關設施。討論的對象除了經營管理單位外,也需要考慮其他重要夥伴的投入。
4. 過程元素
過程的重點在保護區是否有適當的經營管理過程,相關評估的項目則包括:每天維護的情形、許多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管理措施是否恰當、與在地社群的關係是否良好等。
5. 產出元素
產出聚焦在經由經營管理過程製造出那些產品或服務,並預測其結果與年度目標[2] (target) 和經營管理計畫的差距。所以,產出的評估焦點不與經營管理目標連動,而是擺在這些產品或服務,是否在每年的工作計畫中,被有效地生產。
6. 成果元素
成果在意的是能否達成原設的經營管理目標。其需將經營管理目標具體化在法規、政策、與經營管理計畫上,來進行檢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長期對該地生物、文化資源與社經狀況的監測,與經營管理的措施對當地的影響。
整個經營管理循環的邏輯是將經營管理的運作切分為六個前後相連的元素,即以保護區的狀況為基礎,設定目標;再以目標為本,進行規劃;依據規劃,投入資源;經過經營管理過程;製造產出;最後將產出與目標做比對,同時回顧保護區狀況,審視或調整目標,進入另一輪經營管理循環 。在經營管理循環中,評估位於經營管理循環的中心位置。其既與每個經營管理元素個別互動,各經營管理元素也透過評估,在線性循環上,添加整體網絡循環的連結。
[1] 三大面向包括:單一保護區或保護區系統的設計是否完整;是否正確且適合地進行經營管理;與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是否符合保護區原設的目標。
[2] 預定目標通常是經由經營管理計畫或年度工作計畫來進行設定。
2007/02/02
評估的演進-2-Miguel Cifuentes Arias (WWF, 1999)
Evaluation of Protected area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procedures and outline for a mannual
*Management Evaluation Procedures*
一般而言,這個屬於保護區系統 (PA system) 規劃 (Planning) 方法,是根據每個不同的系統與分類,來進行合適的選擇與排列其輕重緩急。1993年De Faria 就發展了一套方法來進行評估。
De Faria在Costa Rica的評估操作,乃針對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內容中放入非生態及環境面向上的評估及調查,其評估的方式即具有「快速評估」中,針對評估目的而蒐集資料的精神,評估的面向也包括了很多IUCN研究中曾提及需要被改善的意見;另外,在此研究中,De Faria也同時使用指標來檢視個案的情形,然後針對應該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議。
這樣的方法是使用指標以了解經營管理上的情形,並針對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議,使評估的結果能夠替管理者在經營管理上帶來一些幫助。
評估的演進-1-Stem et al., 2005
Stem et al., 2005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Conservation: a Review of Trends and Approach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Conservation: a Review of Trends and Approaches
2000年之前已有許多不同的評估方法被提出及應用。在各種方法中,不同導向 (approach) 的評估具有不同的內容、權益關係人及利益;為簡化並對整體的評估方法演進有整體的了解,在此以Marks et al.(2000)的分類作為依據,來了解保護區評估方法的演進。該篇review 藉由回顧超過350個文獻與資料,分析這些評估中,相關的趨勢與取徑;接著也將這些評估所依據的內涵或操作的假設進行整理[1]。
保護區的評估內容及使用的工具的演化上,可以分為兩個導向來進行討論,分別為狀態的評估 (status assessment) 及效能的量測(measuring effectiveness):在狀態的評估上,在此視為保護區評估上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如何利用資料(包括調查及研究的文獻) 對於保護區經營管理的內容進行評估,是該評估的重點,其討論面向包含了解保護區的內容需要哪些資料,如何有效率地應用資料等。狀態評估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被應用在自然資源的管理評估上,自然資源的管理者為了解其所管理資源的狀況與所可能面臨的威脅,依序進行了如族群監測(population monitoring)、快速評估(rapid assessment)及國家報告卡(national report card)、分數卡(scorecard)等在不同時期所利用來了解現況的工具。
保護區的評估內容及使用的工具的演化上,可以分為兩個導向來進行討論,分別為狀態的評估 (status assessment) 及效能的量測(measuring effectiveness):在狀態的評估上,在此視為保護區評估上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如何利用資料(包括調查及研究的文獻) 對於保護區經營管理的內容進行評估,是該評估的重點,其討論面向包含了解保護區的內容需要哪些資料,如何有效率地應用資料等。狀態評估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被應用在自然資源的管理評估上,自然資源的管理者為了解其所管理資源的狀況與所可能面臨的威脅,依序進行了如族群監測(population monitoring)、快速評估(rapid assessment)及國家報告卡(national report card)、分數卡(scorecard)等在不同時期所利用來了解現況的工具。
由於早期的評估不但耗時,又需大量的調查經費來進行資料的蒐集,所以在1990年代早期,由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最早發展快速評估(rapid assessment)的方法,這樣的評估希望在一定的目標下,了解需要的內容,依此來進行狀態的評估,而非大量、完整地蒐集所有資料。在同一時間,「國家報告卡」這樣的評估方法也在加拿大國家級的保護區的報告[2]中進行,國家報告卡利用指標的設計,應用在保護區的監測,使保護區的評估內容中開始有一個進行的標準,以供後續評估的進行。
進行狀態的評估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在短時間內收集並了解整體的狀況,如何利用更簡便的方法得到所需的資料成為統計資料評估的最終原則。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1999)利用「國家報告卡」中的指標設計,加入記分系統進行實際的評估,形成另外一種評估方法─「分數卡(scorecard)」;這樣的改變,比起之前只有利用指標的評估方法,具有更仔細描述保護區狀況的優點。雖然分數系統成為評估方法中被廣泛使用的工具,但仍存有以下列的限制:
1. 無法和保護區的問題及效果產生直接的連結:因為分數系統的評分依據來自因經營管理面向而擬定的指標,非直接來自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當評估而產生分數不良的問題時,就無法得知這樣的情形,是指標的問題,還是保護區經營管理上出了問題。
2. 分數系統將每個指標視為相同比重:在分數系統下,進行評估時將每個指標當成具有相同嚴重性或代表性,即使每個指標之間有其比較重要的部分,在分數系統下還是無法將這樣的部分表現出來。
3. 每個人對於分數系統的感受不一:無論是三個層次或多個層次的分數系統,如果沒有明確定義每個分數間的差別,不同人在進行評估時將因個人價值觀的判斷不同,產生評估上的誤差。
另外,談到效能的量測,效能的量測的主要內容,是希望藉由評估在保護區經營管理上產生適性管理 (adaptive management)[3],也就是希望透過評估,為進行中的保護區管理,提供即時經營管理面的調整及改善。為了達到適性管理的目的,約1970年時,USAID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提出邏輯架構 (logical framework, logframe) 的評估,利用和經營管理流程相似的結構,分析一個計劃的願景、目標、投入及產出四個部分,並利用這四個部分分別進行評估,勾勒出經營管理的情形[4]。這樣的架構打破以往線性思考的評估方法,也為未來的評估帶來不一樣的視野。1998年~1999年時,Hockings 提出了保護區經營管理應該成為一個循環的考量,而非線性的規劃,除提出經營管理內涵中的六個元素 (element),更提到如何利用這些元素結合而成的經營管理循環,來進行評估,讓評估具有系統的概念,使管理者得到保護區情況的完整了解;藉由經營管理循環,能夠整合在其他評估方法,曾提出的社會經濟面向考量。
因世界各地對保護區都有不同的評估方法,在1999年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的工作坊[5]討論中,將各國的評估方法做了一個整體的了解及彙整,並提出未來在評估上的原則及目的,提供世界各地進行評估者有一個依據及對之前的整體了解;於會後也將會議的內容整合至期刊中,形成專題(Parks Vol.9 No.2)。在此專題中,Hockings提出評估方法雖應該因地制宜,但在評估架構上應該有一個完整的討論 (Hockings,1999);因此Hockings和 colleagues接著1999年工作坊所形成的結論,於2000年為WCPA (World Commission of Protected Area) 提出保護區經營管理的評估架構,正式將評估的東西提供歸納及整理,書中提出評估架構及詳細內容的彙整,並舉出六個相關評估的應用實例,使得這本書成為保護區經營管理評估上的參考書籍,為後來評估方法的研發提供很好的指南。
[1] 也就是對於如何達到有效或成功的評估進行定義與討論。
[2] WWF-Canada 使用國家報告卡的方法對於加拿大國家級保護區進行狀況的了解。
[3] 適性管理指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其內涵整合計劃的設計、管理及監測,透過這三個過程,不斷地調整經營管理,對於外來的衝擊及壓力提供更好的解決及適應策略(Salafsky et al. 2001, 引自Stem et al. 2005)。
[4] 經營管理的情形包括最初的願景,依其擬定目標,決定投入的東西及後續的產出。
[5] 由WWF及WCPA於1999年6月14日16舉辦為期三天的國際工作坊,討論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等議題。
我決定不找了...這些paper的手稿...
我今天找了一整天,星期一要用的資料─之前念pepers 隨手寫下的手稿;
卻發現我找不到....
天知道我有多傷心,那代表這些東西的summary我都要重新來過
唉,這就是莫非定律吧~
卻發現我找不到....
天知道我有多傷心,那代表這些東西的summary我都要重新來過
唉,這就是莫非定律吧~
畢業、報到、尾牙
1/31領到畢業證書後,老師開口問了我2/1要不要去上班;
我沒多想的就同意了這個工作
2/1是我上班的第一天,卻在該天同樣面對著上班遲到,
跟老闆查勤不在的雙重微妙。
微妙之處是上班以後的心態,跟老闆對我的態度...
雖然好像老闆什麼都沒有說,但我卻有一種作賊心虛的感覺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也許還要一段時間想一想
因為,明天 (2/2) 就要尾牙了呢,上班一天後接著尾牙的感覺真是妙
我沒多想的就同意了這個工作
2/1是我上班的第一天,卻在該天同樣面對著上班遲到,
跟老闆查勤不在的雙重微妙。
微妙之處是上班以後的心態,跟老闆對我的態度...
雖然好像老闆什麼都沒有說,但我卻有一種作賊心虛的感覺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也許還要一段時間想一想
因為,明天 (2/2) 就要尾牙了呢,上班一天後接著尾牙的感覺真是妙
自我詮釋的科學
決定收回我對世界的感情
發現,原來世界需要的,並非真誠的表達
原來,偽裝的重要,是我想像不到的程度
這一學期中,我試著擺出和之前不同態度
想用一些不同的思維了解不同學科
卻發現,學術還是需要更多的偽裝
學術的殿堂中,不存在所有的真理
所謂的真理,只是一個你所依存的信仰
我該回歸大學時代,一如往常的操弄吧
操弄著相關的辭彙,即使這些能夠讓人得到的知識
不到原本研究的十分之一
我該學習放下,然後將自己的經驗美化
回歸之前的信仰,試著揣測別人看報告的心理
別再呈現自己的想法及信仰吧
別再尊重別人的說法時,忽略了撰稿人的主張吧
我以前一直在想
作家呈現的是讀者的思路,還是作家本身的
現在的思考想的卻是
學者呈現的是自己的主張,還是普世價值的定義
當教授這一個職業不再崇高,什麼是我該追求的呢?
學術?對社會的幫助?還是工作的另一種形式
過於尊重別人
卻忽略的自我的主張
應該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也許應該
開始能夠對研究的東西產生自我的詮釋吧
發現,原來世界需要的,並非真誠的表達
原來,偽裝的重要,是我想像不到的程度
這一學期中,我試著擺出和之前不同態度
想用一些不同的思維了解不同學科
卻發現,學術還是需要更多的偽裝
學術的殿堂中,不存在所有的真理
所謂的真理,只是一個你所依存的信仰
我該回歸大學時代,一如往常的操弄吧
操弄著相關的辭彙,即使這些能夠讓人得到的知識
不到原本研究的十分之一
我該學習放下,然後將自己的經驗美化
回歸之前的信仰,試著揣測別人看報告的心理
別再呈現自己的想法及信仰吧
別再尊重別人的說法時,忽略了撰稿人的主張吧
我以前一直在想
作家呈現的是讀者的思路,還是作家本身的
現在的思考想的卻是
學者呈現的是自己的主張,還是普世價值的定義
當教授這一個職業不再崇高,什麼是我該追求的呢?
學術?對社會的幫助?還是工作的另一種形式
過於尊重別人
卻忽略的自我的主張
應該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也許應該
開始能夠對研究的東西產生自我的詮釋吧
2007/01/29
明天,辦手續,然後...
明天要去辦手續了耶~不知道我會不會有一點感傷...
對於未來的走向,我想,應該只有我會知道自己的驚慌
那些東西值得我投入熱情,付出一生;那些學問值得我持續深入
很羨慕那種什麼都不用想,就一路往前衝的人
我沒有熱情,只有過多的理性
我沒有方向,因為每條路上都看到之間的內容與無奈
對於未來的走向,我想,應該只有我會知道自己的驚慌
那些東西值得我投入熱情,付出一生;那些學問值得我持續深入
很羨慕那種什麼都不用想,就一路往前衝的人
我沒有熱情,只有過多的理性
我沒有方向,因為每條路上都看到之間的內容與無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