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經營管理循環中,將評估著重的三大面向[1],化為六大經營管理元素:情境 (Context)、規劃 (Planning)、投入 (努力與投資)(Input)、過程 (Process)、產出 (結果)(Output) 與成果 (Outcome)。並希望藉由這六個元素回應許多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包括:保護區的選擇與定位;怎麼樣的規劃能符合保護區設立目的;需要哪些資源來進行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如何利用資源進行管理,以達成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在投入資源進行經營管理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與經營管理結果是否符合原來的規劃目標。
該架構說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圖與其所希望能回應的議題,也條列經營管理元素評估的項目與關注的焦點。以情境元素為例,既需回應保護區現在的特質與定位,也將評估保護區所面臨的威脅、易受損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問項。焦點著重在,藉由保護區現有的資料,來了解保護區的情況 (Status)。
在仔細定義與說明可以用那些評估的範疇 (或事項) 來討論 (與呈現) 經營管理元素的意涵後,WCAP架構 (Hockings et al., 2000) 繼續勾勒元素的內涵與彼此的互動關係及循環的運作;其架構的6個經營管理元素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階段與意涵:
1. 情境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為保護區中保育與其他可能的價值;所以保護區目前的狀態、面臨的威脅或可能的機會 (包括政策環境) 等,都將影響保護區內容。而該元素主要的用意是提供相關資訊,以利相關權益關係人審視目前的經營管理的情形,以有效擬訂保護區經營管理的方向。因此,該元素評估的內涵包括:保護區的價值與相關的重要性、受到威脅的嚴重程度、及保護區經營管理的焦點。
2. 規劃
這個元素關注整個保護區系統與 (或) 單一保護區的規劃。一個良好的規劃必需考慮保護區法規、政策、保護區系統規劃與單一保護區計劃、及經營管理作業的適切性。考慮的因子則包括保護區內的資源與完整性、與該區作為保護區的正當性。在保護區系統的規劃上,考慮的包括該保護區的代表性、生態的完整性、及與其他保護區的連結性。而單一保護區的規劃考慮的是保護區的形狀、大小、地點、詳細的管理目標與計畫。
3. 投入
這個元素關注的焦點是,資源能否依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目標與規劃有效且適切地運用。其基本評估項目包括:員工、資金、設備與相關設施。討論的對象除了經營管理單位外,也需要考慮其他重要夥伴的投入。
4. 過程元素
過程的重點在保護區是否有適當的經營管理過程,相關評估的項目則包括:每天維護的情形、許多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管理措施是否恰當、與在地社群的關係是否良好等。
5. 產出元素
產出聚焦在經由經營管理過程製造出那些產品或服務,並預測其結果與年度目標[2] (target) 和經營管理計畫的差距。所以,產出的評估焦點不與經營管理目標連動,而是擺在這些產品或服務,是否在每年的工作計畫中,被有效地生產。
6. 成果元素
成果在意的是能否達成原設的經營管理目標。其需將經營管理目標具體化在法規、政策、與經營管理計畫上,來進行檢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長期對該地生物、文化資源與社經狀況的監測,與經營管理的措施對當地的影響。
整個經營管理循環的邏輯是將經營管理的運作切分為六個前後相連的元素,即以保護區的狀況為基礎,設定目標;再以目標為本,進行規劃;依據規劃,投入資源;經過經營管理過程;製造產出;最後將產出與目標做比對,同時回顧保護區狀況,審視或調整目標,進入另一輪經營管理循環 。在經營管理循環中,評估位於經營管理循環的中心位置。其既與每個經營管理元素個別互動,各經營管理元素也透過評估,在線性循環上,添加整體網絡循環的連結。
[1] 三大面向包括:單一保護區或保護區系統的設計是否完整;是否正確且適合地進行經營管理;與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是否符合保護區原設的目標。
[2] 預定目標通常是經由經營管理計畫或年度工作計畫來進行設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